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的建议
Mobile menu

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的建议

来源: 张家口市科协发布时间:2023-01-17人气:0作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在于完善民生保障、推动产业融合、稳定人口就业、内育外引人才,将“输血”型政策转向“造血”型政策。

一、河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9年底,河北省774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成果显著。但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我省仍存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部分乡村疾病发生率高、基础设施缺位,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融合不充分等问题。经过本次调研,我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忧如下:

(一)“输血”政策的可持续性不强。低保医保等 “输血”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不足。以低保政策为例,原有低保的良好保障扶持条件往往会对村民产生反向激励,降低其脱贫内生动力。村民对低保的补贴依赖性较强,资金需求压力下低保名额有限,而可申请低保的边缘人群多,存在着贫困户得到低保与边缘人群难以申请低保的矛盾。

(二)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融合不充分。产业融合在机遇中面临挑战。首先,我省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难以吸引投资;其次,部分农村投资建设的产业带动能力弱、产业建设不充分、产业盈利能力弱,比如依赖土地流转的盈利方式,使村民仅可获得政府租用流转土地的收入;再者,产销链条不畅通,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产品销售困难的现实状况。

(三)农村合作社发展不充分、村企合作议价能力不对等。村企合作后村民总体收入增加且种类多样化,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土地流转—企业规模化经营网络中,村民缺乏相关技能,难以参与务工,村民分红落实暂不到位,村民难以分享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增值收益,利益联结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对于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销路较窄、附加值较低的问题仍然存在。

(四)乡村劳动力流失较多、人才缺口较大。人才振兴是产业振兴的活水之源。然而,我省大多数农村一方面存在空心化、老龄化问题,许多家庭是由两位老人组成的“二元结构”。部分乡村的疾病发生率高、存在因病致贫的风险,乡村劳动力流失较为严重,村民发展内生动力依旧不足;另一方面,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返乡就业的村民比例较低,村庄经济活力不足。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人才振兴可带动组织振兴,组织振兴助力产业振兴,产业振兴促进民生政策由“输血”型转向“造血”型,进一步吸引人才的参与。四种举措相辅相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

(一)完善民生措施,补全衔接短板。本次调研发现,村庄中患重大疾病的老年人较多,当前村民因病致贫可能性较大,且政策帮扶是村民不返贫的重要屏障。因此,在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时期应当保持驻村帮扶等政策稳定,提高国家政策宣传力度,并且更关注村民医疗需要。可增加村民在医疗健康方面收到的补贴,向重点帮扶乡县提供更多的医疗卫生资源,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保证村民生病时能够及时就医、买药治病,尽可能地解决基层群众的看病问题。同时,低保等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使得低保真正保到有需要的群体。为进一步扶智扶志,防范“福利病”,可尝试在补贴政策施行时采取“对赌”等手段,制造一定压力,推动资金造血转化为内生增长动力。

(二)推动产业融合,筑牢衔接根基。通过政策支持与资本下乡促进村庄总体人力资本提升以及产业资本的积累,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入血液。在产业发展层面,着力打通流通环节阻碍,继续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新型农业主体,促进规模化、集约化、效率化。大力推进本地农产品品牌化,获得品牌溢价的盈利空间,实现增收。此外要尽可能拓宽产品层次,深入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同时对企业而言,要控制成本,减少“面子工程”,增加面向未来的支撑产业和盈利主力的业务发展,优化人员配置。在精神文明层面,一方面要努力提升现有村民素质,促进其更好的与现代化生活接轨;另一方面应当进一步结合当地传统,寻找能够深入人心的文化治理模式。

(三)协调村企关系,夯实衔接基础。村企关系的协调,可以在使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充分的经营活动、提高产业效率、进行产业再生产的同时,使村民获益。实现村企关系协调,重在使议价能力对等。在村集体层面,村两委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村民凝聚力。基层政府积极助力多方企业与村民的合作共享,保持各方相对均衡的议价能力,丰富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减轻单一企业压力,使得村民主人地位牢固。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促进乡村振兴红利共享。在个体层面,采用更契合实情的股份制,推动村民劳动入股,资本入股,强化村民主体地位,实现振兴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四)内育外引人才,注入衔接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乡村振兴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振兴。人的振兴又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数”的提升,只有拉力回归,推力减小,一个地区才真正有了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二是“质”的优化,只有发展思维真正转变了,农民才会更容易接受现代化模式。

当前,乡村老龄化问题严重,政府应当做好政策支持,全方位引进人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村返乡就业,引进新村民。一是从“上”想办法,把人才“放下来”,做好顶层设计,由村级实际出发,提出急需人才“清单”,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安排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到村就职;二是从“外”想办法,把人才“请进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专业技术人才;三是从“内”想办法,吸引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就业。引进的新村民要有奉献精神,带动老村民共同发展,为村庄的发展注入活力与生机。为乡村的领军人物提供足够的人手,才能实现村领导班子的计划,推动村庄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村民发展内生动力依旧不足,要加强对原有居民的教育培训以及精神文化建设,推动村民拓展眼界,提升走向富裕的意愿。这也需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方面要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信息开放程度,推动村民了解村外故事,走出自家“一亩三分地”;另一方面则可以采取荣誉表彰、村名人墙等激励手段鼓励致富。(来源:张家口市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