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服务发展主题 促建家工作上档升级
——廊坊市科协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典型案例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协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廊坊市科技工作者之家按照省、市科协深化改革实施方案部署,在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基础上,统筹推进“专业型、服务型”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从如何建“家”向注重实效发挥作用转变,从基础服务向高端引领协作共进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总体情况
目前,廊坊市建有市级行业性科技工作者之家11个,涉及生态环保、新能源、大数据、大健康、高等院校、装备制造、大农业、学会、园区、遥感信息等,建成县级科技工作者之家10个,其他类3个,筹建服务临空经济区的科技工作者之家1个。
二、主要做法
在原有“三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的基础上,按照“八有”标准进一步以服务好科技工作者为宗旨,加强宣传引领,强化队伍建设。
1.突出政治引领,强化科协凝聚力。通过组织科技工作者之家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廊坊市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会”;赴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暨重温入党誓词,并在长城网、传媒网、廊坊日报、廊坊新闻和廊坊市科协公众号等媒体刊播刊载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强化科协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增强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增强了各行业科技工作者之家对市科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突出服务功能,强化科协影响力。一是发挥服务科技工作者职能,从小事细处体现对他们的关心关爱。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科技工作者之家群,对与有关企业、科技人员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规定进行宣传解读;开展“5.30”慰问、科技工作者日、春节慰问等关心关爱活动,让科技工作者感受“家”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更加主动投身于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和产业链升级;开通咨询热线电话,针对科技工作者群体特点,着重在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兼顾劳动关系、个人财产、家庭婚姻等方面的问题,全方位维护科技工作者在科研、生产、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二是发挥各“家”特长,利用优势资源反哺社会。通过开展“庆科技工作者日,展学术创新风采”和“喜庆二十大,科技奏强音”系列主题活动、“健康中国、健康廊坊”系列活动、“科技工作者日”、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科普系列讲座等活动,让全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及科技工作者真正受益。由市科协牵头组织大健康科技工作者之家成员单位深入到多个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开展心肺复苏及口腔和骨伤预防、保健知识培训,受到广泛好评,他们表示:这些活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人的生命,感觉非常重要。三是从企业和科技工作者需求角度出发,发挥科协的平台作用。为各行业科技工作者之家搭建交流平台,从企(校)企合作、政企融合、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搭好桥,走出机关到一线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反馈企业在人才引进、人才落户、购房、购车等各方面现实需求。
3.突出协作精神,强化“家”的融合发展度。设立廊坊市科协公众号和科技工作者之家群,涉及大数据、能源、生态环保、医疗、法律、农业、融媒体、金融、人工智能、高端机械制造等大中小微型企业百余家,各行业企业自主合作、企业与高校频繁互动,人才交流初显成效。
4.突出品牌打造,强化“家”的社会认知。今年以来,市科技工作者之家带领所属各行业科技工作者之家开展活动46次,得到全市各行各业人士的普遍认可。
廊坊市遭遇了史所罕见的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给受灾群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廊坊市科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迅速响应省科协、市委市政府助力灾后恢复重建、服务灾区群众的工作部署,组织高校(北华航天)科技工作者之家(完成了廊坊市洪水灾情遥感检测产品)、大智移云科技工作者之家(捐助防汛救灾物资约147.14万元)、新能源科技工作者之家(捐款1000万元)等多个科技工作者之家,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彰显了科协组织团结联系下的科技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和政治使命担当。组织市科协智库专家撰写了《关于蓄滞洪区重建的建议》《灾后恢复重建中需加强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和《暴雨过后,玉米、花生、大豆田间遭遇积水、内涝后的管理技术建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廊坊市科协将科技工作者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致力于建设有温度、可信赖、有凝聚力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切实做到广泛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
三、经验启示
1.建家工作要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以组织为载体,以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作用。
2.建家工作要努力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或主要负责人的支持,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职责突出家的特色,要注重选树典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