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科技小院创新链 织密科普阵地惠民网
Mobile menu

搭建科技小院创新链 织密科普阵地惠民网

邯郸市曲周县科协“科技+科普”双轮驱动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 邯郸市科协发布时间:2025-04-02人气:0作者:

近年来,邯郸市曲周县科协积极响应号召,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依靠“科技+科普”双轮驱动推进乡村振兴。

以科技小院为“总抓手”,让科普工作真见效益。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曲周科技小院扎根一线、服务“三农”的实践给予高度肯定。在习近平总书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嘱托下,曲周县科协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推动县域科技小院全面升级,形成“一院一产业、一院一特色”的发展格局。

一是构建“高校+政府+企业+农民”协同创新机制。曲周科技小院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和国家科协农技中心推广,成为全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吸引多地学习考察。目前,曲周县已培育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13家,建立省市级以上标准化科技示范展示基地31个,培训新型农民8万余人次,培养“土专家”和“科技致富带头人”1万多名,实现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二是构建“研究生常驻、专家指导、农民参与”的闭环体系。自2009年首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已建成覆盖育苗、蛋鸡养殖、植物提取等领域的16个小院,吸引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80余名研究生常驻,累计培养研究生200余名,其中依托中非科技小院专项,为12个非洲国家培养了90余名农业人才,输出曲周农业技术模式。

三是实行“农民合作社+科技小院”合作运营模式。帮助建立培育46个农业合作社,培育出“曲周小米”“生态鸡蛋”“依庄红薯”“前衙葡萄”等品牌,获得省级知名商标31个,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28个,培育涉农中国驰名商标4件,上市或挂牌公司4家,其中晨光品牌已成为天然物提取行业的世界领军品牌。值得一提的是,蛋鸡科技小院依托院士工作站,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品种,助力曲周获评“中国生态鸡蛋之乡”。2024年,科技小院助力下的曲周“绿色吨半粮”粮食产能提升建设取得新突破,首次实现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上的“绿色实践”。

以科技场馆为“突破口”,让科普工作更有新意。2023年建成的中国曲周农业科技馆,是国内唯一以农业科技为主题的专题场馆。该馆以“农业之光”为主线,通过“辨土九州”土壤标本装置、智能农机互动体验等创新展项,将五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成果有机融合。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观众17.5万人次,2024年已开展28次科普进校园活动,其中2次联合邯郸市科协科普大篷车队共同开展,科技活动周期间自主开展活动12次、全国科普日开展14次,在前河东小学开展的科普活动得到了科普中国平台和省、市级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新闻报道。同时,曲周县科协以科技馆为枢纽,构建“第二课堂”,开发“馆校联动”课程包,与全县部分中小学共建“流动课堂”,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形成“馆内体验—课堂延伸”的特色科普教学模式。此外,科技馆还联动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等文化科普资源,打造“农业+科技”研学路线,形成“馆校结合、馆社联动”的科普新格局。

以科普平台为“主阵地”,让科技创新可感可知。重点打造了4个各具特色的科学普及平台。

一是“科普+休闲”融合示范平台。占地500余亩的劳动公园,是曲周县“科普+休闲”融合示范点,在公园步道设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铜像展板、大国工匠展示牌等,展示袁隆平、李保国等科学家事迹,让市民在锻炼时也能感受科学家精神的可贵。

二是“产教研”一体化平台。曲周育苗产业园是华北地区重要的蔬菜育苗产业园,设有种子科普中心、立体栽培中心和五彩田园展示区,结合本土文化和基地资源,开展特色农业科普实践活动,开发科普课程,让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充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通过透明玻璃温室展示“环境智能调控系统”,农民可直观学习集约化育苗技术,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设施农业,获评“河北省特色科普示范基地”。

三是“一粒种子的使命”周期演示平台。曲周国家粮食安全馆始建于2022年,是河北省首个以粮食安全为主题的展馆,以“一粒种子的使命”为主线,构建“一馆一园一基地一平台”的全域科普格局。该馆展厅面积达3000平方米,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馆内设置“源远流长”“国之大者”等四大主题展区,与实验站联动打造产学研实践基地,聚集粮食安全,通过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和互动设施,将粮食安全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等知识,变为可听可看可感的体验。

四是“微缩景观”模拟操控平台。曲周水利科普园依托滏阳河、老漳河生态框架,植入都江堰、三峡大坝、岳城水库等水利工程微缩景观,通过设置科普知识牌、虚拟工程和APP导视系统,提升水利科普趣味性,打造出一处主题鲜明的生态水情教育和安全科普基地。 

曲周县科协将继续深化科技小院模式,推动“一院一产业”特色发展,优化农业科技馆运营,拓展“科普+文旅”融合路径,着力打造京津冀农科研学新标杆,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