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通万物 探秘植物世界”科普研学,播撒科学种子
4月26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植’通万物 探秘植物世界”科普研学活动在河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本次活动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研究所联合河北省科协、石家庄市科协、河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布奇乐乐园亲子成长中心、石家庄沐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吸引了450余名青少年及社会公众热情参与。
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科普团队负责人马春红研究员介绍了基地情况。通过种质资源墙和科普展板,向孩子们生动讲解了农产品安全与转基因技术知识。
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标本,让原本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孩子们围在展板前,不时发出惊叹:“原来我们吃的粮食背后还有这么多科学故事!”
许大金博士带来的《神奇的种子》科普讲座,展台上陈列着上百种农作物、蔬菜、花卉的种子,形态各异、色彩缤纷。孩子们睁大好奇的眼睛,仔细观察着这些“生命的密码”。
赵璞博士的《植物的分类知多少》科普讲座同样精彩纷呈。通过趣味互动和实物展示,孩子们认识了14种常见杂草,并学会了如何通过形态学分类方法观察植物。
实践环节中,孩子们分组体验了紫苏种植从整地到播种的全过程。志愿者们手把手地教授种植技巧:“播种要均匀”“覆土不能太厚”“浇水要适量”……在欢声笑语中,一颗颗紫苏种子被小心翼翼地埋入土壤,也埋下了孩子们对植物科学的浓厚兴趣。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紫苏种植的关键技术要点,更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和科学的神奇。
本次活动通过“理论讲解+实物观察+动手实践”的立体化科普方式,让小朋友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了解植物世界的奥秘。特别是通过亲手种植紫苏的实践环节,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法,更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热情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科普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创新科普形式,开展更多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新时代的科学少年贡献力量。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