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建议
Mobile menu

关于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4人气:0作者:

中药材产业是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特色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张家口市作为河北省传统的中药材产业大市,中药材产业在服务“首都两区”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张家口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规模及品种。2021年,张家口市中药材发展到57万亩,种植面积万亩以上县区达到6个,分别是康保县30.8万亩、蔚县10万亩、尚义3.97万亩、赤城2.54万亩、张北1.34万亩、崇礼区1.22万亩。相较2019年的19.7万亩、2020年的41.59万亩,增幅分别达到189.34%和37.05%。种植品种多达30余种,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1个,按种植面积由多到少分别为柴胡、防风、水飞蓟、知母、枸杞、黄芩、黄芪、苦参、板蓝根、苦杏仁、苍术。

(二)区域特色及效益。经过近几年的长足发展,全市形成了坝上高原、沿坝山地、坝下丘陵等不同地貌单元的特色中药材优势产业带,培育了适宜不同区域种植的中药材品种,生长期可分当年生、多年生,入药用分花用、根茎用,成品分干、湿两种。销售方式主要以药企药商订单和药商散购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安徽亳州,我省安国、邯郸等地。大多数品种的年均亩收入可达到500元~3000元,高的可达万元以上。

(三)经营主体及品牌建设。全市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共有72个。全市仅有中药饮片加工资质企业1家:张家口市张垣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中药制药企业3家:圣大(张家口)药业有限公司、神威药业(张家口)有限公司、河北华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品牌建设刚刚起步,沽源县创建了“沽之源”区域公用品牌,怀来的铁皮石斛,尚义的黄芪、黄芩等3个产品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产品,“赤城赤芍”已登记为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蔚县知母认定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张家口怀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怀安县西沙城乡北庄堡村流转退耕还林地700亩,进行酸枣种植试验获得成功,经检测分析酸枣仁药用成分含量均明显超过《中国药典》标准。

二、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

(一)种植优势。张家口曾是茶麻药、口药古道发祥地,是汉药、蒙药的融合之地。全市野生药材资源丰富、分布广,品类多达2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130多种,主要采挖销售的有30多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人工仿野生种植中药材,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材种植已成为部分主产县区的优势产业。

(二)土地优势。我市土地资源丰富,有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和林下地,较河北南部地区优势较大,2019年又有180万亩的休耕种草政策,这些土地较适合种植中药材,同时中药材抗旱能力强,种植节水,符合“两区”建设政策。

(三)政策优势。近两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把中医药事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来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顶层设计和指导性的措施和政策,2022年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从战略层面为实现新时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举措,提供了保障。今年3月,张家口市在“两区”建设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出台了《张家口市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助力种植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这一系列政策的利好为张家口市今后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长期驱动力。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张家口市中药材产业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发展势头迅猛,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相对种植面积迅速扩张,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在良种覆盖率不高,品种专用化和布局区域化程度低,种子主要依靠外调,价格高,种子质量及药材的道地品质难以保证,当地野生道地优良品种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缺乏主打品种,“口药”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发展中药材产业,张家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气候、环境等优势,是多种中药材的道地产区,具有药效含量高、商品品质好等优势,但相对保定、承德等周边地区,在地方品牌打造中还存在较大不足。调研中发现,蔚县作为我省主要的中药材种源繁育基地,生产的柴胡、黄芩等种子质量很高,但基本上被外地客商收购,然后以其他地方品牌进行销售。

(三)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以康保县为重点,张家口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逐步涌现出一批栽培面积万亩以上的种植企业及农业合作社。但整体来看,全市在中药材种植中,还存在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少、龙头企业数量少、组织化程度低以及带动能力弱等问题,产业集群优势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还有待持续提高。

(四)产业链不够完善,产品附加值不够高

近年来张家口中药材三产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力度还不够大,还存在种植基地与药企生产脱节、产销对接不畅、上下游主体关联不够、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少等问题,由此造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五)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力度不够

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以蔚县为例,在全国指定的363种野生中药材品种中,当地就占有115种,分72个科属,蕴藏量350万公斤,年采收量120万公斤以上。但是由于近年来过度采挖,野生资源遭到极大破坏。与此同时,对野生资源收集与评价、资源抚育与筛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资源创新力度不够。

四、助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按照产区道地、基源纯正的要求,以蔚县、康保、沽源、尚义、赤城等县(区)为重点,集中繁育知母、黄芩、防风、黄芪、金莲花、赤芍、苍术、枸杞等优质种源,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的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种苗生产基地建设。

(二)加强推介宣传力度,打造本地中药材品牌

加大“口药”品牌宣介力度,出台“一县一品”或“一品一策”的中药材品牌推广方案,积极组织参加省内外中药材会展,举办区域性产销对接会,提升品牌文化软实力。

(三)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三产融合拓展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将中药材加工、医药康养招商列入重点招商内容,积极为引进企业解决资金、用地、水电配套等方面的困难,广泛吸引省内外资本建设饮片加工、成药制造、药源功能食品饮品、养生产品和保健品以及包装储运园区等。

(四)突出科技支撑作用,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加强与京津冀区域内相关科研机构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依托市农科院、河北北方学院,在种苗规范化管理、野生资源保护、种子种苗繁育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支持市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将科研重心向中药材转移,建立跨学科、团队、行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开展种子种苗繁育科研,针对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科技攻关。支持河北省首席中药材专家谢晓亮等专家团队在张开展酸枣种植推广、产业发展指导等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中药材产业学会(或研究会),加强人才和资源融合。利用好“硕博引进”计划,加强对中药材相关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

(五)突出种质资源创新,提高野生中药材保护利用水平

树立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利用意识,充分发挥各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作用,加强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调查、收集及保护、利用力度。建议市科技局出台相关科技专项,鼓励、支持对张家口市中药材资源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