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谷子产业的意见建议
“首都两区”的部署,为张家口市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指明了方向。谷子抗旱节水耐贫瘠、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大力发展和推动谷子产业,可助推“首都两区”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一、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
据2020年统计,全市谷子种植面积38.7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谷子总产量占张家口市农作物总产量的5.6%。
一是发展谷子产业具有生态效益。谷子抗旱性好,其蒸腾系数远远低于高粱、玉米、小麦,病害较少,对土壤肥力要求低,生产过程中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同时谷草秸秆作为饲草,可减少农民冬季焚烧秸秆。
二是发展谷子产业具有经济效益。据市场分析,谷子历年价格为玉米价格2倍多,农药化肥、人工投入则与玉米相差不多。“张杂谷”旱地一般亩产在300kg 以上,按近年平均售价4元/kg计算,农民每亩可稳定收入1000多元。另外谷草秸秆是一种非常优质的饲料,应用场景广泛、市场前景广阔。
三是发展谷子产业具有社会效益。小米具有丰富均衡的营养价值,可以基本满足人体所需的七种氨基酸养分。不仅是我国北方产妇“坐月子”首选滋补佳品,近几年也作为我国宇航员返回地球的第一餐食物。
二、谷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传统优质品种高端品牌。调研发现,市场流通的种子80-90%为张杂谷,大白谷等传统谷子品种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二)农村劳动力缺乏且文化程度偏低。在村务农劳动力主要为50岁以上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农业科技化水平滞后。
(三)谷子种植机械化程度低。谷子机械故障率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谷子机械化程度,限制了产业发展。
(四)种植规范指导欠缺。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缺少有效用药规范指导和农残检测监督。
(五)谷草秸秆利用少。张家口市畜牧业饲料原料单一、成本高、耗水,谷子在饲草业起步缓慢。
(六)产业链不完善,缺乏深加工产品。谷子深加工产品开发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缺乏,导致谷子产业链条难以延伸,产品附加值少。
(七)小米文化仍需进一步培育。消费者食用小米以熬粥为主,且食用小米人群较少,难以带动产业发展。对于小米营养成分、保健功能的宣传推广不够。
三、针对谷子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提升谷子育种水平和提纯复壮工作。育种人员要在考虑高产、抗逆等育种目标基础上,把培育适口性好、易加工、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杂交谷子新品种作为育种目标。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农业部门做好谷子农家品种(如桃花米、大白谷、黑糯谷、小红谷)提纯复壮工作,保护好本地谷子种质资源。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谷子优势种植县区职教中心在农学专业教学中,重点讲授谷子育种、栽培、加工知识;适当免除县区职教中心涉农专业学生学费,予以一定生活补助;加大高职教育对农民免费扩招力度,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
(三)加大谷子配套农机研发推广。加大对谷子配套机械的研发、推广投入。科技局等相关部门重点扶持谷子配套机械研发及推广项目。针对种植户,普及谷子机械操作规范及养护知识,减少机械故障率,提高谷子产业机械化水平。
(四)推广配方施肥、科学施药技术。科技部门增加谷子配方施肥、科学施药等课题立项,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工作者加强谷子病虫害防治研究,筛选推广一批针对性强、科技含量高、防治效果好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农业局、农科院等部门面向农民定期开展土壤培肥改良、病虫害防治、合理用药等科技培训。针对用药量大、容易超量使用的除草剂开展专项行动。同时政府对采用测土配方施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农户予以一定补贴。
(五)大力发展谷子饲草产业。谷子秸秆是优质饲草,产量显著优于苜蓿,可部分替代国产牧草和秸秆,助力畜牧业发展。建议在降水量过低,不能种植其他饲草的部分地区种植杂交谷子,谷子食用、谷草饲用,以饲草加工转化带动杂交谷子产业发展。
(六)引导企业开发小米深加工产品。政府出台税收减免等政策积极扶持加工企业进行小米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对谷子加工企业适当放松贷款额度及限制,缩短手续办理周期,使加工企业及时得到资金周转。科技部门可设立小米深加工产品开发项目,促进小米深加工产品发展。
(七)积极培育小米消费文化。深挖本市小米文化典故,大力宣传普及小米民俗故事、营养价值、保健功效,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小米营养价值,增加消费需求。同时把弘扬小米文化与发展特色旅游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小米民俗旅游”,借助本地旅发大会契机,积极推介小米产品,有效带动产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