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赋能特色农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对策建议
Mobile menu

关于科技赋能特色农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对策建议

来源: 张家口市科协发布时间:2023-12-28人气:0作者:王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更好发挥科技力量作用,有效赋能张家口市特色农业发展,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张家口市科协先后深入到多个县区、部分农业企业、种植大户以及张家口市农科院、市农业农村局等有关单位进行实地走访、座谈、调研,深入了解张家口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瓶颈,重点从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对应的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张家口市科技支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张家口市作为北方农业大市、生态大市,特色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区域优势明显,产业前景广阔。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引领导向,制定了《张家口市绿色农牧业崛起行动方案(2022-2025)》,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融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布局中,农业“压舱石”“基本盘”的战略作用越来越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特色农业区域优势持续壮大,形成了马铃薯、燕麦、玉米、张杂谷、彩椒、葡萄等一大批优势品种,打造了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崇礼彩椒产量高、品质优,规模大,形成了知名区域品牌,具有市场定价权,成为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二是农业创新平台不断壮大,科技成果引进转化活动日益活跃,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2家,省“四个一”科技示范工程基地14家,市级农业科技园区56家,实现了重点县区全覆盖;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星创天地44家,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农业科技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志愿服务等制度不断深化。围绕县域产业需求,先后向县(区)选派科技特派团18个、科技特派员650名,累计开展科技培训指导1750场次、42000人次,引进示范新技术、新成果358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积极作用。张家口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王秀荣,帮助康保县察汗脑包村成功引进种植哈密瓜、寒地苹果,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科技服务平台不断增加。市级农业专家工作站、农业企业科技专家工作站、创新驿站、科技小院等多种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服务平台数量日益增多,吸纳了一大批懂技术、有情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科技专家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建有创新驿站96家,科技小院8家,市级农业专家工作站12家,吸纳专家100余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活力不足

一是原创研发能力有待提升。张家口市传统优势作物,比如杂交谷子、马铃薯、鲜食玉米、燕麦等种业科研水平处于全省前列,但是蔬菜、杂粮杂豆、中药材等品种科研能力不强,自有良种率低,对外依赖程度高。二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研发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性、市场化的科研投入相对不足。财政科技支出总量和财政科技支出占比仍然较低,后续资金保障不足。三是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缺乏。具有科研能力的农业科研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薄弱。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农技推广部门改并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承担的工作职能进一步拓展,农技推广职能弱化,专门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大部分乡镇没有专职从事技术推广的人员。二是农技推广人才数量不足。农业技术人员工作辛苦,待遇不高,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张家口市市级农技推广人员仅有141人、研究生及以上18人。张家口市农科院技术干部146人,研究生及以上65人、正高级职称50人。三是科技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技推广人员工作行政化,难于有效积累农业技术经验;受职称评审指挥棒牵引,科技人员热衷于发表论文、编报成果,开展技术推广的热情不高。科技特派员、科技志愿服务队伍等多为兼职,时间精力分散,加之培养体系、评价体系、激励机制不健全,开展农技服务的主动性不强。四是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严重,科技意识不强,劳动能力差,思想相对保守,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弱,导致技术推广、培训效果不理想。五是节水抗旱新技术推广力度不理想。张家口市作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又是缺水干旱地区,亟待推广普及一批抗旱品种、节水技术。但是已经引进的节水技术受成本等多因素限制,推广速度不理想。

(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

一是农业科研活动和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脱节,服务市场的导向型农业科研意识不强,自主创新成果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除农科院和巡天农业围绕张杂谷开展的合作研发、成果转化活动外,其他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的产学研活动非常有限。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力量不足。张家口市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在全省仍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全省研发类平台1550家、张家口市39家,涉农业领域只有14家;省级以上星创天地720家、张家口市仅有45家;研发平台较少,且创新能力、服务能力不强。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够,导致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等难以转化推广应用。比如东望山乡元子河村“樱桃红了智慧农场”成为特色农业发展典型案例,发展初具规模。但是周边村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不够,膜下滴灌、无人机播种等先进技术难以引进推广。

三、科技赋能特色农业的有关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提高育种研发能力。着重围绕道地药材、葡萄、蔬菜、杂粮杂豆等品种,针对品种老化、品质不优等问题,深入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科研攻关,争取选育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补齐短板弱项,促进张家口市种业创新均衡发展。二是注重良种良法配套研发创新。优良品种要发挥出特征和特性,需要配套栽培技术、植保技术的综合运用。要围绕张家口市传统优势品种和新研发品种的推广示范,组织农业科研单位联合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研发推出适应优良品种的新技术,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加强对科技成果的系统集成,加速推广应用。三是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提高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稳定科研经费。锚定重点产业瓶颈问题,开展自主科研立项。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点农业科研专项资金、课题、重大项目等,创新资金投入手段,撬动科技部门、科技企业等各类资金,充实农业科研资金库。加强农业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加快培育农业企业创新主体。落实支持服务种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快农业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种业企业梯度培育。加强农业科技园区科协组织建设,赋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鼓励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河北华穗种业等龙头种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建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着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孵化培育一批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二)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围绕“引、育、用、留”等环节,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保障、激励考核机制,让农业科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稳定科研队伍。着力培养科研领军人才、青年科技工作者,逐步提高农业科研工作经费额度,激发科研人员科研创新工作积极性。二是要强化乡村科技服务、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持续壮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员、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志愿者,以及老专家等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工作力量,畅通人员选派渠道,加强培训指导,提升农技推广人才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懂技术、有能力、有热情的服务队伍,同时进一步完善激励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工作活力。三是发挥科技领军人物、科技带头人等带动作用。农科院首席专家赵治海、马恢、周海涛等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物为张家口市农业科技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要积极为科技领军人物团队科研立项、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等提供良好环境,巩固张家口市优势农业产业的科技基础。在技术推广层面,要充分发挥有能力、有影响的科技带头人作用,积极学习推广全国人大代表、东望山乡元子河村党支部书记郭建仁牵头打造的“樱桃红了”智慧农场项目,促进农业产业和文旅休闲、科普研学等融合发展。

(三)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方式

一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巩固现有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主体地位,重点增加基层,特别是县乡级农技推广人员编制,建议每个乡镇设置农业技术推广专岗,各村设置1-2名科技明白人,不断提高人员待遇水平,健全绩效激励制度,放宽农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政策,提升专业化程度,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完善多元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沽源县以政府为主导,联合河北北方学院、北京农林科学院沽源优质蔬菜专家工作站、农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公司+大学+科研院所+农业管理部门”四位一体的农技推广合作模式,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形成了可学可用农技推广成功样本。建议积极推广沽源县农技推广模式,由政府财政出资,购买第三方专业化、社会化农技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深入开展农技推广、培训服务,并加强效果评估、监督反馈,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志愿服务等形成有效补充。三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针对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能力不足的现象,建议加快土地流转,改变土地经营方式,加快培育农业公司、新型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以及科学种养知识培训,着力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围绕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灵活利用线上线下等渠道,多措并举提升培训效果。

(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一是强化农业科研的市场和产业需求导向。建立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由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答题”,促进农业科研领域协同创新。针对企业、市场的具体需求,遴选并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服务本地农业产业发展。二是搭建农业产学研用合作沟通平台。进一步加强市级农业专家工作站、农业科技企业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创新驿站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扩大规模数量,丰富活动载体,促进政、产、学、研等领域创新资源互通互融。重点学习邯郸曲周科技小院的“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服务模式,推动先进农业科技零距离转化。要积极争取更多科技小院落户张家口,针对张家口市特色农业产业需求和问题,与相关农业高校、专家和团队等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农业科技走进产业、走进田野,同时就地培养一批懂技术、爱农业的农技服务队伍,以科技服务、人才智力为支点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五)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

一是加强龙头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在财政、税收、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大力支持。重点加强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还要围绕蔬菜、中药材等张家口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弱项,制定针对性优惠扶持政策,创造宽松环境,把多元投资吸引进来,培育新的龙头企业。通过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形成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提高科技对龙头企业发展贡献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开展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提高产品档次和品质。培优生产基地,做到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力生产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三是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以蔬菜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家庭农场等为重点,发挥“领头雁”作用,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大力推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进村入户,逐步优化品种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科技应用率,带动更多农户共同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