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张家口口蘑产业的建议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食用菌产业是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打造的重要内容,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蘑作为食用菌的一个重要品种,更是张家口地方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口蘑产业良好有序发展,意义重大。
一、张家口市口蘑产业发展现状
口蘑是指在张家口以及内蒙古草原可食用草腐蘑菇生态群,属于食用菌的一种,主要包含双孢菇、草原野蘑菇(黑片蘑)、蒙古口蘑、香杏丽蘑、大白桩菇、小白蘑菇等10多个品种。口蘑具有特殊风味,是蘑菇中的上品,因原加工贸易集散地在张家口而得名。
张家口是最早人工栽培口蘑的地区,其中褐口蘑栽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997年后,尚义、康保、张北、沽源、怀安、怀来、赤城等多个县区都有口蘑栽培,尚义、康保曾将口蘑列入地方支柱产业。尚义县被授予“中国口蘑重点县”“中国口蘑之乡”等荣誉称号,2002年河北省食用菌工作会议在尚义县召开。后因退耕还林还草与禁牧政策,坝上地区口蘑栽培原料莜麦秸秆、牛马粪的大幅度减少,马铃薯、蔬菜栽培规模效益突现,坝下地区因修路、开矿项目而农民创收渠道多增收效果好,口蘑产业因产量低、机械化水平低、效益低、规模越来越小,最后在农村逐步淡出。2000年前后,张北、赤城等地陆续发展过双孢菇(口蘑一种)栽培,但因生产规模小、生产设施设备相对落后等原因,效益不佳。赤城康绿达食用菌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停产。河北省绿健食用菌公司(张北)陆续完成双孢蘑菇栽培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并投产,生产力达国际水平。
二、口蘑产业发展优势条件
(一)自然条件优越
张家口地区年均温度8.8℃,年最高温度超过30℃时间极短,其适宜口蘑栽培的气候时段与国内食用菌市场供给相对紧俏时间比较一致,属于食用菌的错季上市。
(二)栽培原料丰富
张家口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莜麦、小麦,还有藜麦、谷子、荞麦等杂粮作物,其中仅2022年莜麦的种植面积就达169.2万亩,为全国之最。畜牧生产方面,2023年12月底,肉牛存栏42.93万头、羊存栏284.34万只、猪存栏154.7万头、蛋鸡存栏1129.98万只,奶牛存栏29.27万头。足量的农作物和畜禽为口蘑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栽培主料。此外,中药材、农林其他废弃物等也可以用于口蘑栽培。
(三)具备科研技术支撑
张家口市发展口蘑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河北北方学院是河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河北省食用菌产业体系草腐菌岗位专家依托单位。在张家口市有河北北方学院蘑研究所,依托河北北方学院建成张家口市口蘑栽培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口蘑栽培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实验室具备开展各种口蘑栽培试验和相关理论研究等的能力。食用菌科研团队11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博士4人,硕士7人。该团队为了实现张家口市口蘑的轻简化栽培,在口蘑栽培设施、设备、新材料等方面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多项专利技术和成熟栽培技术,尤其在口蘑栽培基质制作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市科协与市农技协成立了张家口市食用菌专家工作站,为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四)可有效利用农村闲置设施
坝上地区马铃薯库(窖)在每年的5月至10月处于空置期,有近5个月可利用时间,完全可以完成口蘑的生产栽培。张家口坝上地区水改旱政策提出之后,原来用于储存蔬菜的恒温库大量闲置;由于人口流动,农村出现大量的闲置房屋、窑洞等。以上空置设施稍加改造就可以用于口蘑的家庭栽培。
(五)可带动多种类型人员就业致富
口蘑栽培生产对重体力劳动相对要求较少,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妇女、弱劳力基本都可以栽培,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老弱劳力和妇女的就业和养老等实际问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也有部分农村青壮年返乡创业、就业,为口蘑产业发展注入了更新的活力。他们普遍在外地接受过更多的知识、信息,对于进行口蘑的科学栽培和宣传、推广、销售有创新思路方法,有利于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口蘑产业的良好发展。
(六)符合政策支持方向
口蘑等食用菌产业主要栽培原料是农牧业废弃物,属于典型的循环农业,生态效益显著。其栽培生产不与种植粮争耕地,可以利用林下空地、村旁非耕地、淘汰地窖和恒温库、闲置房屋等非耕地进行优质蛋白食品生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通过口蘑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积极调动农村闲散弱劳力促进在村农民增收等。综合以上多方面都符合乡村产业振兴需要。
2021年以来,张家口市对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为主题,坚持绿色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食用菌等农业新产业,积极推进以口蘑为代表的地方特色产业,通过一“菌”双“兴”助力产业发展,特别是张北县增加资金扶持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基地建设,打造产业园区,食用菌生产正向工厂化、产业化、标准化迈进,发展态势良好。
三、口蘑市场需求分析
长期以来,口蘑属于野菜类群,产量低,价格高,公众对其营养价值认知有偏差,不会烹饪、买不起。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营养知识的宣传普及,以口蘑为代表的食用菌的营养价值逐渐得到认可;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因价格导致的消费限制正在逐渐下降,基于以上原因,口蘑等食用菌消费市场正在日益扩大,张家口地区口蘑产业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竞争力(淘宝、京东等线上购物平台显示300克的张家口无泥沙口蘑售价最低79.9元)。
四、存在的问题
张家口地区口蘑常见的产业组织模式为“分散农户栽培”加“个体商贩收购”,口蘑栽培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程度很低,产业效率不高,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在技术创新方面,口蘑菌种培育技术不强,缺少专业的口蘑菌种供给。此外,本地口蘑产业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基层农民口蘑栽培效益未能得到基本保证,口蘑作为张家口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溢价能力不强。以上问题对口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明显瓶颈和制约,亟待破解。
五、发展对策
一是优化产业组织模式。建议采用“集约+分散”的产业组织模式,集中模式包含集中进行口蘑栽培基质制作、集中养菌、集中产品贮藏与保鲜、集中产品加工和品牌培育,统一口蘑菌种、栽培技术、产品标准。分散模式包含育菇生产到村,分散利用各种当地的林地等特有效气候,闲置房屋、恒温库等设施进行口蘑育菇生产,分散利用自媒体、物流、实体店或其他社会资源多渠道进行产品销售。采用区域“1+n”(1是指区域核心企业,n是指可以辐射的生产者)产业组织模式,开展以口蘑为主导的特优区创建。重点培育区域内1家“大树”型口蘑产业领军企业,在技术服务、菌种供给、原料(发酵料、覆土材料等)制作、产品收购和销售等方面,辐射带动周边小规模生产者。通过大树型企业的引领或示范作用,减少农户的种植风险,提升企业农户的种植水平和产品整体质量。
二是摸清口蘑产业底数。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相关部门、市场、机构等了解张家口现有食用菌生产企业、农户、合作社的数量、规模、产业化程度、产能、市场等,做到心中有数。了解企业增加或转型进行口蘑产业发展的意向、决心、技术、资金等。
三是加强口蘑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计划,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等,理清发展思路,例如“三统一分”,发展区域群体性口蘑栽培组织,成立口蘑合作社或口蘑产业协会,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生产资料与产品等)质量标准、统一销售、组织乡村农户分散栽培、多元化销售等。
四是设立口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扩宽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资金渠道,有序推进社会资本参与口蘑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参与口蘑产业链建设,积极推进多样化招商模式和运营等,培育口蘑产业的“大树”型企业。政府主导组建“发动机”型口蘑专业科研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来源与支撑,针对性研究适合本地发展口蘑生产技术与配套设施设备,减少对外依赖。
五是强化口蘑栽培实用技术培训。利用驻村工作队、科普宣传、学校研修等多渠道、多途径开展与口蘑栽培相关的技术培训,扩大从业人员数量和规模,夯实产业基础,奠定发展基调。
六是建立口蘑产业科技支撑和服务平台。加强口蘑全产业链科学技术研究,包括口蘑种质资源收集、选育与创新,菌种选育,栽培材料,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轻简机械化、产品贮藏与销售等各个环节。组织专题攻关等多种模式,发挥科技在口蘑产业发展上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托张家口市食用菌农业专业工作站等平台和河北北方学院食用菌研究团队,通过组建专家工作队伍、建立科技服务志愿者团队、成立口蘑产业协会、建立线上公众号等,多渠道、多途径建设涵盖企业、基地、主管单位和科研单位的科技服务平台,形成推动张家口市口蘑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
七是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口蘑产业品牌。深入宣传口蘑产业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养生保健、文化提升、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挖掘口蘑产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亮点和典型,引导口蘑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口蘑品牌宣传,鼓励支持企业、农户、科研单位参加国内外博览会、展销会、产业发展大会、文化节、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提升口蘑在河北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
调研组专家:
忻龙祚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草腐菌岗位专家 河北北方学院研究员
姚太梅、郑志新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草腐位菌岗成员 河北北方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