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耕地质量提升问题与对策的建议
Mobile menu

关于我省耕地质量提升问题与对策的建议

来源: 省科协战略发展部发布时间:2023-11-07人气:0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为做好河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作,发现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问题症结,找准提升耕地质量的切入点,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对我省耕地质量建设取得的成效、主要做法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下一步如何改进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耕地质量建设基本情况

河北省现有耕地面积9051.26万亩,其中水浇地5807.6万亩,旱地3098.01万亩。河北省土壤类型多样,共有21个土类、55个亚类,褐土、潮土、栗钙土、棕壤面积较大。多数土壤质地为壤质,适宜农林牧业生产。2000年—2022年,先后探索实施了“沃土工程”、净土工程、退化耕地治理等项目,覆盖114个县,实施面积达4517万亩;每年秸秆直接还田2990万吨,肥料化利用113万吨,饲料化利用867万吨,秸秆还田率占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约4446万吨的89.3%;生态脆弱区推行轮作休耕,“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轮作休耕951万亩,2022年轮作休耕100万亩。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不断扩大、土壤改良培肥和科学施肥技术的不断推广,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二、我省耕地质量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治理改良的有效举措推动提升耕地质量。自2020年至今,河北省连续3年开展退化耕地治理,全省累计示范推广多种治理技术模式面积30万亩次,项目区耕地质量明显提升,耕地土壤盐分含量降低,pH值降低,耕地质量等级提高。中国农业大学在我省曲周设立试验站,创新肥沃耕层培育、导航精量播种等技术,打造“土—肥—水—种—管”一体化技术模式,彻底改造全县28万亩盐碱地,切实提高了耕地质量水平。

(二)农业技术的积极推广助力耕地质量提质增效。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通过利用畜禽粪污、沼渣沼液、草木灰、食用菌基料等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探索完善增施有机肥的运行机制。石家庄市在正定县等县区开展有机肥应用提升耕地质量示范,开展土壤有机质、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等理化性状监测,探索不同技术集成耕地质量提升成效。

(三)监测网络的建设强化耕地质量数据支撑。截至目前,全省国家级长期定位监测点数量已达64个,省级监测点1000个、市级监测点192个,基本覆盖各类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监测数据实现网络化、智能化传送和管理。唐山市每年通过组织科学规范监测耕地土壤理化性状、环境质量、作物产量、施肥量等有关参数,取得各项有效数据2300多个,数据支撑作用显著,得到政府、社会和农业生产者的认可和欢迎。

(四)适度规模经营助力农民增收、耕地质量增效。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式,通过统一经营,科学管理托管土地,实施集中式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让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闲田变忙田,为粮食生产降本增效提供坚实基础,促进耕地质量不断提升。邯郸市馆陶县樊堡村种粮大户许延岭流转了1000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规模化种植将之前田间小路全部变为耕地,每10亩地可多种40行小麦,多产200余公斤,通过推进农田土壤改良、安装灌溉管网、建设机耕道路等措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三、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土壤肥力水平不均衡。我省耕地存在着土壤养分指标失衡和局部区域土壤酸化等问题,导致土壤板结、作物养分吸收障碍,从而影响作物产量与产品品质。通过监测数据显示,我省2021年32.16%的监测点土壤有机质含量还没有达到16g/kg。燕山丘陵区土壤pH值小于6.5的样点占总样点数的28.7%,pH<5.5的占总样点数的4.5%,酸化问题开始显现。

(二)耕地质量提升缺少约束性的政策与法规。目前,有关耕地质量保护的规定散见于一些法律的具体条文中,无论国家和省,都没有一部专门规范耕地质量管理的法律。一些地方对耕地质量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重数量轻质量、重当前轻长远的现象还存在。

(三)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的点位覆盖面还不足、参数不够齐全。退化耕地治理专项资金投入少,仅对盐碱化耕地进行统计分析,没有统计其他障碍土壤信息。秸秆还田、深松深耕、有机肥施用、轮作休耕、高标准农田建设、退化耕地治理均涉及耕地质量建设,但各个项目分散于不同的单位管理,不能发挥协同作用。

四、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高质量推进我省第三次土壤普查。通过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摸清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后备资源,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为土壤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份在我省考察时指出的“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重要论述,开展盐碱地专项调查,查清盐碱地面积、分布、类型、程度,协调科研机构研究攻克耐盐品种、盐碱地快速改良等创新技术,让盐碱化耕地变成高产田、幸福田。按照国家三普办安排,还要做好富硒、区域性土特农产品、生物调查等专项普查,形成系列专项报告,用丰富的土壤普查数据来支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究制定我省耕地质量管理相关法规条文。研究制定河北省相关的耕地质量管理条例,为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对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质量不相当、获得耕地地力补贴但未有效投入和持续耕地撂荒、土地流转前后的耕地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界定,保障耕地质量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积极配合国家做好相关政策调整,完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政策依据与合法性。

(三)持续完善我省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机制建设。在我省已建立的100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基础上,加密监测点位,在盐碱地、富硒地等特殊区域布设专门监测点,每年对耕地质量进行监测,开展耕地质量评价。充分利用耕地质量监测统计系统,及时掌握河北省耕地质量动态,提出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建设措施意见。同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共同责任机制,形成政府管制、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四)大力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加强耕地保护提升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将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技术有机组合配套,有效提高耕地质量。推动实施耕地质量提升相关技术集成,综合利用农艺、生物、工程等技术,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障碍因素,全面提高中低产田综合生产能力。


课题组成员:

蔡淑红 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二级推广研究员

李旭光 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正高级推广研究员

张里占 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正高级推广研究员

刘淑桥 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正高级推广研究员

张    培 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高级农艺师

刘萌萌 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