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河北背景下我省农村老年人信息失能问题调查与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数字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和数字中国,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已占到总人口的18.7%,预计到2050年将接近5亿,即将进入不可逆转的中度老龄化社会。面对汹涌的数字化浪潮,老年群体的信息失能问题愈发突出。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1.53亿,仅占网民总量的14.3%。在3.44亿非网民中,农村地区居民占比50.9%,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占比37.4%。以上数据表明,尽管老年网民群体不断壮大,但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依然属于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难以共享数字发展红利,成为数字中国建设亟待突破的瓶颈。
建设数字河北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的重要任务。《加快建设数字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完善数字社会治理能力”,实施“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行动。而我省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之一,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81.2万人,比重为19.85%,高于全国1.15个百分点。为全面了解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信息失能问题,课题组历时2个多月,在沧州、衡水、保定、唐山、定州等地开展实地调查,发放和回收有效问卷253份。本文基于调研发现,分析我省农村老年人信息失能的影响因素并尝试提出应对策略。
一、我省农村老年人的数字信息化应用现状
(一)信息化设备逐步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主,智能生活产品进入老年人家庭
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智能手机成为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重要生活工具。受访者中,拥有和使用智能手机的有163人,占比64.4%;有的老年人佩戴智能手表、手环,家庭使用台式电脑或平板电脑,使用天猫精灵等AI智能生活产品;有的子女为了远程照顾老人,还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虽然数字化信息产品正快速进入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是调研发现,仍有28%的老年人群从未接触使用过智能手机,被数字鸿沟隔离在外。
(二)信息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满足基本生存、发展需求之外,更注重社会化需求
调查发现,在使用智能手机获取的各类信息中,农村老年人最关注的是亲友联系、社交活动等,占比63.6%;其次是医疗保健、养老政策以及衣食住行、照护等信息(占比分别为57.3%和56.3%);有39%的受访者关注时事政治、社会新闻等信息;受劳动能力限制,只有8.1%的受访者关注知识技能、工作岗位等信息。
农村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首要原因是现实生活所需。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入各种场所要出示健康码、核酸二维码,买菜、就医、出行、办理银行业务等都要依赖智能手机。在基本的生存、发展需求之外,了解外界信息、接触新事物、交友娱乐等社会化需求也是农村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原因。智能手机更大程度上加强了农村老年人与社会的连接度,有超过七成的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最主要的原因是方便与家人、朋友交流,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建立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等社交圈层。
(三)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在人际交往、传统媒体之外,新媒体成为重要信息渠道
人际交往和传统媒体仍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信息渠道。受访者中,有64.8%的人获取信息渠道的首要渠道是“亲友、邻居等人际交往”,其次是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渠道,占比58.89%,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的占43.4%。
新媒体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应用场景。在新媒体应用中,69%的老年人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获取信息,其次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占比49.8%;有24.5%的老年人经常浏览今日头条、新浪等客户端或网站;有13.8%的老年人会使用百度或其他搜索工具。在应用最广泛的微信中,进行语音、文字、视频聊天是老年人最常使用的功能,还有的老年人经常阅读公众号,发原创朋友圈,少部分老年人会使用微信转账、支付、收发红包等。
二、我省农村老年人信息失能的影响因素
(一)身体衰老与认知能力不足的双重障碍
视力模糊、听力下降等身体健康原因,阻碍了农村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意愿和行为。调研发现,约48.5%的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不允许(看不清页面中的字,或听不清声音)”造成信息获取障碍;另有49%的受访者是因为“记不住手机、电脑操作步骤、没人教怎么使用”无法获取信息。
农村老年人的主观认知能力和意愿也对智能信息应用产生重要影响。文化层次高、愿意接受新事物的老年人能够更快学会和使用智能设备。很多农村老年人认为智能手机、微信都是很难学会的高科技,他们下意识地将“年老”的自己与“年轻”的设备对立开来。相较于身体机能下降,主观上的抗拒和抵触才是拒绝智能信息应用的最大障碍。
(二)知识技能欠缺与技术恐惧的现实制约
由于知识技能欠缺,拥有智能设备的农村老年人也仅会使用一小部分功能,“数字应用鸿沟”依旧明显。58.9%的农村老年人觉得自己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一般,接收的信息量有限,获取信息较为迟钝、内容不全面、获取途径少,渠道较为单一,使用智能设备不太熟练,比如智能手机的很多功能从未使用过。部分农村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好意思向子女请教;而子女也经常忽视老年人的信息需求、不能耐心指导,加大了老年人与子女、孙辈之间的代际鸿沟。
上述种种原因,造成农村老年人接触和使用智能媒体的“技术恐惧”。他们往往对自己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缺乏信心,在使用智能手机时常常感到不安、沮丧和压力。因此,尽管能够轻松接触智能信息设备,但与年轻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在使用技术方面表现较差。
(三)安全风险与新媒体信任危机的叠加影响
调研发现,农村老年人普遍对新媒体缺乏信任,56%的受访者表示对网络信息“难以判断是否有用、完整、可靠”;43%的受访者认为“信息的质量差或可信度低”,信息内容有看不懂的专业词汇,不懂如何操作和查询。
此外,近年来网络诈骗事件层出不穷,老年人受骗比例和受骗金额较高。出于对上当受骗、隐私安全等问题的担忧,很多农村老年人拒绝尝试使用新媒体,即便使用微信也多是社交娱乐,抗拒其他附属功能,对电商、电子政务等深度应用更是敬而远之,难以充分融入数字生活。
三、我省农村老年人信息失能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数字信息应用科普宣传,激发农村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农村老年人的数字信息应用能力,首先要帮助其走出认知误区,克服畏惧思想和心理障碍。
第一,建议我省老龄委、农工委、农业农村厅、工信厅等部门联合各级主流媒体、讲师团开展专题宣传、政策宣讲。用好县级融媒体、农村大喇叭等平台,针对农村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需求,向他们普及数字生活理念,宣传数字河北建设的政策规划与惠民举措。用他们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讲述数字生活故事,发挥朋辈群体的示范与带头作用,为农村老年群体积极拥抱数字时代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家庭内部的互助行为是农村老年人使用数字信息应用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各级主流媒体、学校、基层群团组织等宣传引导年轻人向父母长辈进行“数字反哺”,帮助农村老年群体掌握新媒介技术、智能产品应用方法,培养数字生活思维,让他们更好享受数字社会的发展红利。
(二)优化数字惠农政策,帮助农村老年群体提升信息素养
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的信息素养和数字生活能力,是解决这一弱势群体信息失能问题的关键。建议我省相关政府部门充分了解农村老年人信息需求和实际困难,将其纳入数字河北、乡村振兴建设的政策体系,通盘考虑、系统谋划,优化健全数字惠农政策。
第一,开展数字科技助农行动,设立“信息扶贫”科技引导项目,推动数字技能应用进村入户,提升农村老年人的信息素养。建议充分发挥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机构的信息服务功能,依托乡镇文化馆、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设立农村信息员,深入乡村为老年人群开展具体服务。调研发现,目前我省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利用率较低,设立农村信息员,既可以激活公共文化资源,又能建立服务农村老年群体信息需求的有效通道,打通数字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三农”志愿服务组织等为农村老年群体提供数字信息技能培训。县级融媒体要精心制作通俗易懂的专题节目和短视频产品,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科普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积极招募志愿者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充分调动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乡村自媒体达人等发挥信息技能优势,有针对性地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信息服务。
第三,各级网信部门要大力推动网络安全教育进农村,开展针对老年群体的网络信息安全培训、讲座, 提升老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积极上网、安全用网的能力。
(三)推广智慧养老服务,提高智能应用与服务的适老化程度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智慧养老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在数字信息应用加速下沉,农村留守老人增多的背景下,我省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亟待向智慧养老转型。建议相关部门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智慧养老服务政策引导体系,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项目招标、创新大赛等形式,吸引相关企业进入老年消费市场。智能养老服务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深度合作,充分了解我省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和需求偏好,提升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的适用性与友好性。
与此同时,也要做好“数字化留白”工作。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研究认为,部分老年人可能永远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交通、医疗、金融等基层民生服务部门要积极应对,优化办事流程,保留现金支付、电话咨询预约等传统服务形式,为农村信息失能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
撰写人:张 芸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
陈 丽 河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
梁永生 河北省资政社情民意研究院
杨小惜 河北省资政社情民意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