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我省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保护传承利用的几点建议
Mobile menu

加快推进我省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保护传承利用的几点建议

来源: 省科协智库省情研究基地发布时间:2023-11-14人气:0作者: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带是构建我省“一体两翼五带”空间布局的重要一环,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加快建设河北旅游强省的重要支撑。经过近年的重点推进,我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亮点突出、成效显著,但与江苏、浙江等其他运河省份相比,面临着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运河文化核心内涵挖掘不充分、文化展示水平不高、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投融资渠道窄等问题,因此我们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深挖制约当前河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因素,以保护优先、强化传承、高效利用、文化引领、科技赋能为工作原则,提出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的五条战略性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保护传承利用面临的制约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建机制、抓项目、促落实,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课题组调研发现,在大运河各项建设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一)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力度和价值阐释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文化遗产挖掘保护还需加强。大运河河北段沿线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文化价值高,但是目前遗址的确认、考古挖掘还没有最终完成,任务艰巨;我省大运河文化遗产档案资料数字化和信息共享建设还不完善;目前沿线各市负责对境内遗产进行保护修复,缺乏全省系统性、全方位的遗产保护措施,浙江省建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浙江城市协作体”的经验可以借鉴。二是运河精神和文化价值提炼程度不够。现阶段我省还处在对大运河民间故事、漕运历史、非遗技艺等的采集和收录阶段,对其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运河精神、价值观和审美心理等挖掘还不够,也未能将其凝练成重要的文化元素及符号和形成河北运河文化超级IP,“千年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总体IP,但是河北省具有高辨识度的大运河文化IP塑造还任重道远。三是非遗活态化保护传承力度还不足。一方面非遗展示载体比较单一,大多以藏品形式存在,没有以更加灵活的方式附加在动态的节庆活动当中,另一方面非遗和人民日常生活有距离感,大部分非遗还留在“深闺”,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大运河文化展示和体验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大运河文化展示模式落后、体验感差。我省运河博物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展示运河文化的程度不高,理念落后,大多以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等传统形式展示运河的人文历史,缺乏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整合、开发和改造,导致游客体验平面化和单一化,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需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动展示创新,开发了系列数字化沉浸化展览,首创以游戏型教育模式推出面向青少年观众的“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展,以实践创新荣膺“2023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但我省沧州市博物馆、衡水故城运河博物馆摆放的文物、场景复原、图片及征集品,都只是静态地呈现给大众运河的历史文化,缺乏沉浸式寓教于乐的活动和项目设计。二是文创产品创意不足。大多数文创产品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科技含量低,产品载体普通化,内容升级遇到瓶颈。北京第三届大运河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不仅发布了数字文创作品《通州古城池图》,还可进行二次开发,用于VR体验、数字藏品、游戏开发等,但我省运河文创产品载体大都只是简单的日历、信笺、帆布包等,沧州也发布了园博园地图,但是只是手绘卡通版,新意和创意不足。

(三)大运河文化带的周边环境配套服务尚不齐全

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也在抓紧建设中,但是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不完善的现象还存在。一是运河沿线的大部分区域在旅游交通和旅游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东光县连镇的水陆交通码头建设还不完善,以服务、休憩、商业为主的二级码头刚完成选址工作,游客服务中心和服务基地建设并不完善;运河沿线景观道的打造任务仍较艰巨,沧州境内部分村庄闲置房屋、杂草、垃圾治理还没理清,影响了整体环境整治。二是运河沿线景区内的业态尚不够丰富。大运河沿线的乡村旅游资源没有被彻底盘活,餐饮、住宿这些业态也还没有激活,住宿选择形式有限,河北运河美食资源不少,但是分散缺统一,餐饮没有形成品牌。另外,河北省大运河旅游休闲街区亟需提质升级,2022年公布的9处运河沿线城市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河北省没有一处上榜。三是目前景区旅游智慧化程度不够。运河沿线景区内5G信号还没有实现全覆盖,景区内的视频监控系统和管理平台还尚未建立,景区导览APP还尚未开发,部分景区只是实现了票务的智慧化,离实现“一机游运河”还有很大差距。

(四)大运河沿线文旅产品和项目同质化严重,精品化程度不够

一是大运河沿线文旅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文旅项目之间布局分散、层次不清、主题功能存在重叠,多个项目主打文旅综合体的建设,导致项目业态较为相近,尚未突破当前的旅游业态和消费模式,文旅项目与户外休闲等其他产业融合度有待提高。二是部分大运河文旅项目存在文化和旅游两张皮的问题。文旅项目没有坚持文化引领、文旅融合,没能做到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来系统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导致目前策划的文旅项目并不能充分体现出大运河的深厚文化底蕴,文旅项目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间存在不配套、不搭调的客观感受。

(五)投融资渠道窄,市场化运作程度低

一是大运河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或自有资金,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社会投资活力不足。2023年河北省上半年大运河文旅项目8个,其中有5个项目资金来源都是财政资金支持,2个项目是自有资金,还有1个项目是自有资金和财政资金共同支持,暴露出大运河文化项目投资活力不足的问题。二是运河项目投资主体单一化。大运河文旅项目单位大都是地方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等事业单位,市场化运作经验不足。在上述8个文旅项目中,项目投资管理单位性质国有化占比约87%,民营企业仅占比不到13%,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没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高质量推进我省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打造沿线各地运河文化IP,讲好河北“运河故事”

在深入实施大运河河北段文脉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河北省大运河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影响和作用,广泛邀请遗产保护、文化、水利、旅游、文学等领域专家开展运河专题研究,凝练河北运河元素符号,打造沿线各地运河文化IP,出版一批展现大运河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和河北人文精神、改革精神、创新精神相融合的代表性出版物和重点文艺作品,以运河为载体,讲好河北“运河故事”。

(二)实施“互联网+”战略,着力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

一是加强运河文化旅游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的整体展示水平和文化表现力。实施运河数字再现工程,将高质量数字化科技手段运用到河北省运河博物馆的展览展示展演中,打造历史和文化交融、跨越时空限制的数字化线上线下体验平台,利用 VR、AR与 MR等技术还原运河传统景观风貌,构建大运河虚拟展示平台。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大运河古代历史文化。二是研发生产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创意衍生品。深度提炼运河历史文化核心元素,研发非遗AR文创产品和国潮产品,并联合传统品牌线下经营,将大运河文化遗产转化为多样化、个性化的系列文创产品。同时,开发大运河文化IP系列数字藏品,以产品为载体,鼓励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中有效运用和融入大运河各类文化元素。

(三)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以优质项目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打造文化旅游优质项目。以运河文化为引领,创建大运河沿岸文旅融合示范点,把运河文化内涵融入文化旅游开发全过程,聚力打造北运河文化旅游长廊、沧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示范区段。系统化、清单化统筹打造一批独树一帜的文旅重点项目,鼓励旅游企业与文化企业联手,实施运河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大运河文化旅游高品质内容供给,开发大运河文化旅游集聚区,打造运河特色历史文化场所。

二是开发大运河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大运河科技文化游、漕运文化研学游、运河红色文化传承游、运河观光休闲游以及大运河沿线近代民族工商业文化游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同时,联动京津,打造跨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大环线,全面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积极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如以大运河文化为纽带,推动“通武廊”三地探索进行文旅协同试点试验,吸引京津冀地区游客走进“通武廊”休闲度假。

(四)加强设施建设,提升运河旅游服务质量

一是加快构筑以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高等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为节点,以沿河主题景观道路、大运河水陆旅游廊道为串联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改造和新建滨水绿道,打造融交通、文化、体验、游憩于一体的复合廊道。二是加快完善旅游要素,建设大运河特色住宿、餐饮、旅游休闲购物街区。构建我省运河沿线地区多元化住宿体系,提供酒店、民宿、青年旅社、房车营地等多种选择,结合地域特色、运河文化和非遗元素,大力推进住宿精品化和品牌化建设,提升游客住宿体验;增添运河美食的新奇感和特色化,着力提高旅游餐饮服务水平,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形成有竞争力的河北餐饮品牌;打造一批主题鲜明、业态多元、产品创新、服务优化的大运河旅游休闲街区,涵盖购物、休闲、娱乐等众多功能,有效满足游客旅游消费期待和体验诉求。

(五)拓宽资金渠道,强化旅游营销,拓宽客源市场

一是强化招商引资,突破招商引资手段,利用好新媒体、基金、共享平台等手段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同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债、资产证券化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文旅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及发行信托计划等方式融资,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报培训指导,提高申报成功率,力争有更多专项债券用于文旅领域项目建设。

二是加强营销宣传,提升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段知名度。精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年运河”河北文化旅游总品牌,以及各具特色的河北省各运河城市品牌、服务品牌,成立河北省大运河旅游推广联盟,开展大运河旅游品牌塑造。出台细化的优惠政策,针对引客到河北大运河文化带,制定奖励办法,调动旅游市场各类主体招徕游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撰写人:朱丽娇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旅游中心  

               梁永生  河北省资政社情民意研究院  

               郭    萌  河北大学